
万人结直肠癌筛查研究揭示粪便DNA甲基化检测优势
早发现 长安心 康立明生物2025.04.18
近期,国际优秀期刊《Gastroenterology Report》发表了一篇题为“单靶点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在中国社区大规模人群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有效性”的原创性研究文章,该研究基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对10,578名40-74岁无症状居民同时进行粪便mSDC2检测(长安心®)与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结果显示:mSDC2检测(长安心®)对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及非进展期病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FIT。
文章截图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gastro/article/doi/10.1093/gastro/goaf029/8114107
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科副主任、消化道早癌专业组组长孔宪和教授牵头,于2021年6月至12月开展。10578名参与者同时接受粪便mSDC2检测和FIT检测,任一阳性者均建议行结肠镜检查。在相同的组织实施和质控条件下,806人粪便mSDC2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率7.6%),514人接受了结肠镜检查(依从率 63.8%),594人FIT检测结果呈阳性(阳性率5.6%),其中377人接受了结肠镜检查(依从率为63.5%)。排除病理信息不完整的受检者后,最终有507名mSDC2阳性者和361名FIT阳性者被纳入进一步的病例对照分析。
研究统计显示,接受了肠镜检查的507名粪便mSDC2阳性者和361名FIT阳性者中,共计检出29例结直肠癌(0-II 期 28例,III 期1例),298例进展期腺瘤,118例非进展期腺瘤,116例息肉。其中,粪便mSDC2 组检出25例肠癌(25/29,86.2%),189例进展期腺瘤(189/298,63.4%),78例非进展期腺瘤(78/118,66.1%)和87例息肉(87/116,75.0%);FIT组检出19例肠癌(19/29,65.5%),151例进展期腺瘤(151/ 298,50.7%),42例非进展期腺瘤(42/118,35.6%)和39例息肉(39/116,33.6%)。同时,在检出的结直肠癌中0-Ⅰ期(早期)的占比,粪便mSDC2组与FIT组分别为72.0%、57.9%。
筛查统计数据
计算可知,粪便mSDC2组比FIT组分别多检出6例结直肠癌,38例进展期腺瘤,36例非进展期腺瘤和48例息肉;检出率分别高出20.7%,12.7%,30.5%和41.4%;检出的早期结直肠癌高出14.1%。可见,无论是结直肠癌、早期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还是非进展期病变,粪便mSDC2检测均显示出相对FIT的优越性。
同时,研究也指出,mSDC2检测在检测癌前病变方面比FIT更敏感,尤其是进展期腺瘤,被视为重要的癌前病变,早期发现对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因此在结直肠癌的大规模筛查项目中,粪便mSDC2可望成为比血红蛋白更敏感的生物标志物。
此外,研究合并粪便mSDC2与FIT阳性人群后,联合检测对于结直肠癌、进展期腺瘤和非进展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较单一FIT分别提高52.6%、97.4%和188.9%,体现出粪便SDC2检测对于FIT检测的协同提高效应。
论文同时指出了研究局限性,未对双阴性人群进行结肠镜随访,可能低估假阴性率;此外,检测成本及人群异质性仍需进一步优化。
目前,结直肠癌在全球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已位居第三[1],预计到2030年和2040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将分别超过肺癌和乳腺癌[2]。而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更是已跃居第二位,且近几十年来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1, 3]。
及早发现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可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4],因此,在高风险人群乃至无症状的一般风险人群中,普及应用性能更加优异的技术及策略,可大幅提升筛查效果,大幅提高我国的结直肠癌防治水平。
上述研究中使用的长安心®粪便mSDC2检测,于2018年率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对Ⅰ-Ⅱ期结直肠癌检测敏感性达86.71%,特异性达97.85%,总符合率达93.65%。
长安心®粪便mSDC2检测试剂盒及采样盒
2021年,长安心®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代表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作为唯一一款参展的肿瘤检测产品,在“社会发展”展区的“健康中国”板块中进行展示。目前,长安心®已被纳入多个权威指南共识,并广泛应用于全国多地的万人社区筛查民生项目。截止2024年12月31日,长安心®累计检测量已突破100万例。
Gastroenterology Report(GR)创刊于2013年,刊稿范围涵盖包括从食管至肛门的消化道、肝胆胰等消化腺体及肠内营养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权威综述和体现专家观点的评述性文章,系MEDLINE和SCIE收录期刊,2021年影响因子达4.063。
数据来源:
[1]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Globocan 2022 [R/OL]. http://gco.iarc.fr/today/data/factsheets/populations/160-chinafact-sheets.pdf (5 March 2024, date last accessed).
[2] Soerjomataram I, Bray F. Planning for tomorrow: global cancerincidence and the role of prevention 2020-2070. Nat Rev ClinOncol 2021;18:663– 72.
[3] Zhang L, Cao F, Zhang G et al. Trends in and prediction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25.Front Oncol 2019;9:98.
[4] Ladabaum U, Dominitz JA, Kahi C et al. Strategies for colorectalcancer screening.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418– 32.